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方舟子 //www.sinovision.net/?156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博文

时代周报:方舟子谈“微博改变中国”

(/0)
浏览次数:2035       查看原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张颖清纪念馆 2010-11-28 20:25
方舟子与邹承鲁:各自撒谎,互扇耳光

1996年,全息生物学被邹承鲁院士以政*治手腕打成了伪科学,其创始人张颖清教授申诉无门,身心俱毁,于2004年10月20日含冤去世(详见薛圻源《全息生物学蒙难简史》)。2005年1月26日,全息生物学蒙难事件由新华网记者董学清首次公开披露后,以美国绿卡持有者方舟子为代表的所谓“新生代反伪斗士”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公然与邹承鲁沆瀣一气,篡改史实、编造谎言、欺骗舆论、混淆视听,惨无人道地对张颖清施行了一轮又一轮公开诬陷和诋毁。
可笑的是,邹承鲁与方舟子等人自以为在张颖清已死的有利局势下,他们可以有恃无恐、随心所欲地编造谎言欺骗公众,以至于在轮番上阵、各显其能大肆鼓噪表演的过程中,这些各自为战、自作聪明的“反伪斗士”之间因缺乏协调而闹出了一连串“交叉穿帮”和互扇耳光甚至自扇耳光的闹剧。本文所述的发生在方舟子与邹承鲁之间的互扇耳光闹剧则颇具典型意义。

2005年11月4日,《解放日报》旗下的《新闻晨报》记者郭翔鹤以“科技打假第1冤案再调查,张颖清是天才还是南郭先生”为题发表了一篇专题采访报道。报道记叙了记者对当年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参赞赵迎福和科技处一秘刘仁清的采访,由此印证了全息生物学创始人张颖清教授曾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向诺贝尔奖委员会科学家作报告并获高度评价的史实。方舟子则条件反射般做出反应——当天便在其【新语丝】网站编造了一个“1990-1996年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留学的美国华人教授”写给他的“匿名揭发材料”——《所谓“张颖清因‘全息生物学’曾被诺贝尔奖颁布机构请到瑞典演讲”的真相》,此“匿名揭发材料”一口咬定说:张颖清在瑞典作报告的听众全是被拉来凑数的华人留学生,没有一个是外国学者。

接着,方舟子一不做二不休,又独自或邀司马南等同伙一道,马不停蹄地奔命于各路合作媒体,摇唇鼓舌,广造舆论,使出浑身解数奋力兜售其所谓的“匿名揭发材料”,以图彻底把张颖清搞臭(《方舟子:张颖清就没做出什么东西》网易科技2005.11.08;《方舟子:“科技打假第一冤案”冤不冤?》北京科技报2005.11.09,北青网2005.11.09;《张颖清没有受诺贝尔奖评奖机构的邀请》【人民网】强国论坛2005.11.10)。

但事隔没几天,2005年11月13日,【新语丝】又发表了方舟子的“恩师”邹承鲁的文章——《关于张颖清问题的情况说明》。虽然邹承鲁在该文中为转移公众视线而针对同一历史事件编造了另一版本的弥天大谎(详见薛圻源《全息生物学蒙难简史》),但他也不得不同时透露了他本人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张颖清确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向诺贝尔奖委员会科学家作过学术报告。

可笑的是:劈头盖脸挨了邹承鲁“一巴掌”且其谎言已因此不攻自破的方舟子竟浑然不觉,反而于当日又假此“美国匿名华人教授”的身份在【新语丝】上炮制了另一篇圆谎文章——《对“张颖清曾被诺贝尔奖颁布机构请到瑞典演讲”真相的进一步说明》,作为对三天前有人在网上揭露此“匿名华人教授”及其所谓“揭发材料”均系伪造的回应,此文赌咒发誓地让人相信这位“匿名华人教授”的真实存在,并坚称绝无外国学者在瑞典听过张颖清的学术报告。方舟子如此滑稽的表演无异于狠狠“回敬”了恩师邹承鲁一记响亮的耳光。

2005年12月12日,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处世宗旨的方舟子以其特有的泼妇手段实施新一轮报复行动,在其【新语丝】网站公布了他编制的第二份《中国不良记者名单》,把包括郭翔鹤在内的一批同情张颖清和敢于质疑、批评“反伪斗士”的记者收录其中,所注罪名是“造谣、欺诈、流氓”。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