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巴山蜀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164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博文

重大地域考证纠错——传统官宣的“北海”是贝加尔湖定论是错误的 ...

(/7)
浏览次数:2413       查看原图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巴山蜀水 2021-3-10 12:06
更正错误:卫星定位地图中,“黑水”与“洋水”标注有误,位置应该对调。鄙人反复辨析了《山海经》后发现这段话:...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这段话中的“轩辕之丘”就是喜马拉雅山。彻底颠覆传统官宣的“轩辕之丘在新郑市区一带,即今黄水河(古溱水)和双洎河(古洧水)交汇处的高台地上”的说法。
其中另一句“洵水出焉”,南注于黑水”很明确地说明了“洵水南注于黑水”(洵水就是洋水),是从“轩辕之丘”流出,从图中可见,应该将“洋水”与“黑水”对调,才符合《山海经》的描述解释。
回复 巴山蜀水 2021-1-22 22:38
深入思考,还有一个更大的疑惑:《山海经》如果仅仅是几千年前华夏民族亲身经历,著述者走遍了这些万水千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才描写的那么精确,那么我们华夏民族4000年前的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势力范围,不仅对西面遥远的大荒之地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一带地形地貌描绘的那么精准、形象,居然连东面海上的古代钜燕国——现在属俄罗斯的库页岛都去测绘过?东西相距万里之遥。不可能吧?没去过,又怎么会那么形象地知道库页岛的的底端像一只巨型的燕子?其实,即便亲自去测绘过,即便是有现代人有高精尖激光测绘仪,但仅凭站在大地上观察,无论如何测绘者也悟不出库页岛的底端像一只巨型的燕子啊。所以,唯有一个可能,远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华夏民族曾经与星外文明有过接触,星外文明曾经给《山海经》的作者、夏禹等人讲述过在天空看到的地球形状,传授过从太空飞行器上看到的地球地貌相关知识,甚至展示过相关地貌图形。否则,无论如何,身处地球华夏民族再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库页岛的底端钜燕国,像一只巨型的燕子啊!不知道库页岛底端像一只巨型的燕子,就不可能误打误撞、那么形象地取名“钜燕国”。同理,根据“不周山”(慕士塔格)的半圆形地貌图取名是一个道理:不是置身在太空飞行器上观看地球,身处大地,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绵延几百公里的“不周山”(章尾山、慕士塔格山)形状像个半圆形,故而很形象取名“”不周山“——没有形成圆周的冰山。而且,相互之间的定位又那么精准,用碰巧来解释是绝对说不说过去的。一个碰巧,那么多地形地貌、与大海的位置,相互之间都定位得那么精准,都是碰巧啊,可能吗?
回复 巴山蜀水 2021-1-13 11:26
为什么西方能发掘出四五千年的楔形文字.泥板书,证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有五千年历史?中国至今发掘不出商代以前,4000年以上夏朝、乃至5000年左右三皇五帝的文字证明?原因是,中西方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忽视了文字载体的材质耐久性。鄙人经过深入研究,悟出了缘由:发源于西亚两河流域5000年左右的苏美尔文明楔形文字.泥板书,其书写载体是泥板,经过晒干或高温烧结,掩埋后,四五千年甚至更久也能够保存,很难腐朽,所以现代人可以发掘出这些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泥板书。华夏族由于采用的是毛笔书写.竹简作为载体保存文字。这个毛笔书写.竹简载体保存方法,比同时代的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泥板书书写保存方法方便,快捷,但有个致命的弱点:竹简是有机物载体,很难保存四五千两不腐朽。再加上四千多年前尧舜禹时代,发生过惊天大洪水,把黄河流域中原一带、长江中下游全部淹没(由陨星落海激起的滔天巨浪高达280米左右——巨浪到达的高度已经到达四川宜宾往上几十公里金沙江边安边镇一带——这不是凭空想象,我以后将会用四川宜宾金沙江边安边镇特有的一种生物现象证明这次滔天大洪水到达过这一带(以后说透大家就明白了)。与之关联,同等稍低海拔高度(220米左右)的巴基斯坦发掘出的哈拉帕文明4000年前(与夏禹治水同时代)骤然消失,几千年后,上个世纪才发现,也是这次惊天大洪水摧毁的(哈拉帕的发掘,没有发现死亡者是战争摧残的伤痕,而是突然全部死亡的,且有大量的淤泥已经证明毁灭与大洪水关联——什么样的大洪水可以骤然把整座城市毁灭,摧毁所有的生灵,无人生还。再怎么大的倾盆大雨也不可能突然摧毁整座城市,毁灭全部生灵?而且,中国的典籍更说得明白,大洪水发生在尧舜禹三个黄帝年代(尧帝活了140年,有说90多年,执政时期洪水就困扰他七八十年,一生都在治理洪水,后传位给舜,舜又治理了30多年,后来禹又治理洪水十三年,洪水肆虐总共百多年),什么样的暴雨会延绵百多年?这种天降暴雨百多年淹没世界的自然现象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毫无疑问就是由巨大陨星落海、突然来临的惊天巨浪瞬间淹没毁灭整座城市、范围广大的低海拔区域)。也就是说,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文明也像哈拉帕文明一样,全部被全球性的300米左右的滔天巨浪扫荡摧毁),远古典籍荡然无存。这就是我们至今在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发掘不出是确证夏朝文字、都城的主要根源。我在文中已经说了:我们中华现有的文明记录,实际上是二次文明文字记录,第一次与苏美尔人同时代(4000多年前)文明的文字记录已经被舜帝时代的大洪水毁灭了。残存的华夏族向西部昆仑山高海拔区域迁徙(回迁),与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雅利安人再次成为比邻。更远古的时候曾经是比邻,后来华夏族相向东南迁徙、发展,进入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大洪水后,黄河长江中下游华夏族文明被摧毁,再次回迁高海拔的西部昆仑山一带,与昆仑山的雅利安土著发生冲突,这才有了《山海经》中“禹攻共工山国”的记载。所以,我们现有的远古三皇五帝文明记录已经断代。夏朝以前的文明只有通过传说获得一些残存记忆。通过这些残存记忆,反映在经过大洪水劫后余生,又通过夏禹率领华夏族治理洪水,开山导流、疏通河道洼地,积水归流入海,华夏族重新获得新生,逐渐重新返回黄河长江中下游生息繁衍。也就是说,我们华夏族现有的文明记录,实际上是夏禹治理洪水后重返中原的二次文明延续。夏禹及所属官吏通过《山海经》,反映出4000年左右当时中亚、东亚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概况,《山海经》中的多数内容,几乎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并将更久远的三皇五帝等远古老祖的残存记忆,反映在《山海经》中。所以,三皇五帝的记忆因没有文字保存都比较模糊。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历史从夏禹之后才比较清晰(二次文明)——受益于《山海经》的记载。但《山海经》也有商代的增补,因为其中有一章出现了“成汤伐夏桀于章山”的记述。
回复 巴山蜀水 2021-1-13 10:34
“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这句话本身就说明,“箕子”被封于“朝鲜”之前,就已经有“朝鲜”国名了。否则,如果这个地方连名字都没有,周武王下诏封箕子时,怎么说,怎么下诏,总不可能指着个大概方向对箕子说,封你去那个名称都还没有的蛮荒之地去安度晚年吧;诏书上总不可能把这个没名称地方画个圆圈或方框代表,或者用“无名地”代表,下昭为“箕子封于无名地”吧,更不可能下诏书为“箕子封于X地”吧。毫无疑问,在箕子封于朝鲜之前,这个地方早就有“朝鲜国”的名称了。一代明君周武王肯定不会把商王叔叔封到名称都没有的荒芜之地度余生吧。又不是流放罪犯。肯定还是要选择一个早已开垦成王道乐土、光鲜、衣食无忧的区域,面子上过得去的地方让箕子安度晚年。这样才能面对舆论、安抚商朝遗老才说得过去啊。再则,即便是箕子封到朝鲜后,带去了更先进的文化,把朝鲜发展得更加繁荣、光鲜,也只能说箕子在朝鲜国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但也不能说朝鲜国是箕子原始建立的。就如同被曹丕篡位,封为山阳公(今天的河南焦作)的汉献帝曾孙刘阿知带着2000族人东渡日本,带去了汉朝先进文化,使日本更加开化、繁荣,但也不能说日本是刘阿知原始创立的的国家一个道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